公司新闻

星臣吉他的制琴道路探索

2022-07-27 星臣吉他

自从Larson Brothers在18世纪80年代发明钢弦吉他开始,这门乐器的发展和进化已经持续了一百多年。但钢弦吉他的量产产品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革命性的创新,各个品牌都在有限的空间下优化和调整吉他的结构、材料、外观,探索出更适合现代音乐和用户的吉他产品。
 


       就在量产吉他面临瓶颈的状态下,钢弦吉他的另外一个制造分支——手工琴领域却不乏对于钢弦吉他产品不断创新的探索者,其中Ervin Somogyi、Kevin Ryan、George Lowden、Sugita Kenji则是其中代表。无论是选材、设计、声学探索、结构创新,经历多年的测试以及经验积累,他们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

 

以现代手工琴之父Ervin Somogyi为例子,他为了在演奏更舒适的小琴体中获得足够的泛音和低音,发明了独创的D、SJ、OM等琴体;而这背后则是借鉴了来自古典吉他的网格音梁和双侧板结构等结构。Ervin Somogyi在描述量产吉他时常常形容为“Over-built”,意为量产琴过厚的面板和过粗的音梁会让吉他更稳定,但严重牺牲了吉他的音色,进而让消费者无法体验到吉他真正的魅力。Ervin Somogyi认为真正的稳定性来自于音梁结构的设计,就像飞机的骨架一样,可以固定住机身的同时还有着足够的韧性和弹性。

 

 

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在手工琴和量产琴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用量化的标准最大程度地保留手工琴的声学理念和设计特点,然后落实到量产琴当中。这是我们战略合作的独立制琴师Hiroshi Ogino的一个梦想,他也是在Ervin Somogyi和Sugita Kenji两位伟大制琴师门下学习就开始思考的方向。“可以这么说,与星臣合作就是达成这个梦想的一个契机。”这是与Ogino畅聊过程中他所表露的心声。

 

 

手工琴要做出某些设计和声学特点,全部应用现代化机器是没办法完成的。而运用手工,一方面制琴人需要足够老道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成本,这样就很难大量量产。为了做到一个最优的取舍点,Ogino改良了他在Ervin Somogyi作坊所尝试的量产化实验,并独立后多年来的制琴数据做了长时间整理分析,结合星臣生产线现有情况,最终得出可量产化的标准。随后是反反复复的打样、修改……而样品从一开始的“开盲盒”后面抓住了控制变量的“方向盘”,才最终成型。
 

 

但仅仅有好的声音是不够的。我们认为一个吉他的外观设计应该是吉他音色的“外化”表达,实现“琴如其貌”才是真正的成熟产品。为此我们找到了曾为Sugita Kenji、Sugi Craft、Switch custom guitars等多个吉他品牌设计外观的藤尾真司先生为新一代的星臣品牌开发外观和产品在此次将要发布的新系列产品的背后,设计师共花了2年的时间,做了上百个设计手稿。一个好的设计可体现星臣新产品的特点还可以表达出星臣吉他沉甸甸的历史。

 


       在过往十多年与国外超一线大牌的OEM战略合作过程中,我们已经将自己的量产生产线打磨得极具稳定性。而声学研发、结构优化以及对外观设计的升级则是能够让我们产品具有持久竞争力的发力点。
 

 

 

 

冈崎伦典、井草圣二、董运昌、Okapi总结分析用户端的意见反馈,从而驱动后端技术改进,这会在星臣往后的产品开发生产中成为非常重要的环节
 

 


       此次发布的新系列仅仅是一个新的开端。在后续星臣的产品升级中,我们也会基于这个 DNA不断地建设和延展,用时间去探索、改进、沉淀并延续。中国国产吉他需要这样的进步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希望可以陪伴每一位用户,成为最好的伙伴,和品牌一起成长和进步。